技术人的管理方法论(六)—— 任务管理

把事情做出来,得到结果,是管理工作的落脚点,同时也是验证管理规划是否合理,团队建设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

从工作中来,到工作中去。千万不要为了建立机制而建立机制,每一个机制都要有实用价值。

由于机制都是有场景化特性的,当场景发生变化,机制也要升级。对于机制的重新审视和学习都意味着额外的开销,因此,每个机制的维护都是有成本的,如果没有随着场景变化而升级更新,就会成为没有意义的机制,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常见的:什么机制都有,但是执行效果都不好

阶段

  • 事前

    对于管理者最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需要做哪些事,先做哪件,后做哪件,也就是梳理任务的优先级,对应到管理中就是“排优先级”

  • 事中

    确保事情按照计划推进,对应到管理中就是“有效执行”或者狭义的“项目管理”

  • 事后

    要有意识地总结经验教训,并形成一些“规矩”和“做法”,让以后相似的工作可以做的更好,更顺畅,对应到管理中就是“流程机制”

要素

  • 轻重缓急

    对于每个具体的团队来说,当下能做的工作是有限的,一味增加并发并不会让团队的产出更高效

    • 轻重缓急的决策步骤

      • 重要紧急四象限

      • 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是否重要,是否紧急

        如果做,是否受益很大,受益越大越重要
        如果不做,是否损失很大,损失越大,越紧急

      • 常见的情形

        把日常工作分为两种情况:一种是计划内的,一种是计划外的
        对于计划内的工作,需要关注在一个规划周期内它的价值和收益有多大,要把价值足够大的任务安排进来,持续地推进
        对于计划外的工作,由于是突发情况,首先要判断中断即有安排来立即跟进新情况。中断既有安排一定会影响手头的工作,也就是说,会影响本来的收益。

      • 步骤

        首先判断工作的轻重缓急来指定自己的计划。对于计划内的工作,看收益是否足够大,收益越大越重要,收益越大,就越需要给予相匹配的优先级,资源和关注度;收益相对较小的,就放入todo list,作为待办任务
        对于计划外的工作,看损失是否足够大,损失越大越紧急。损失够大就按照紧急任务安排,以“止损”为核心目的。如果损失可控就放入计划内的工作列表,以收益为衡量指标。

    • 决策要点

      • 目标需要一以贯之

        前面提到,通过看收益来判断一个任务是否重要,那么应该按照什么参照物来衡量收益呢?
        答案是目标,规划的目标里蕴含着我们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诉求和期待,也是衡量影响工作收益大小的坐标轴。所以我们目标的设定和评估贯穿着整个管理工作的全过程,目标越明确,在关键时刻我们的方向感越强。

      • 任务的评估纬度是有弹性的

        对于一个任务来说,其进度,质量和效果这三个要素是可以此消彼长的所以在拆解任务的时候,对进度的预期不同,对质量的要求不同,对效果的期待不同,都会导致预计时间和优先级变化

      • 沟通是不可或缺的

        上级更倾向于告诉你他们要什么,而不会主动告诉你他们愿意用什么来交换,不完全是因为是他们“唯利是图”,而是因为,评估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方案不是他们的工作,这是你清楚且拿手的。
        上级判断不出对你即有安排的影响有多大,需要你来给出评估,如果你什么都不说,默认是没有影响的。

  • 过程管理

    • 如何确保项目的有效执行

      • 充分条件视角

        列出有效执行的所有要点然后照着执行就好,不过不太现实

      • 必要条件视角

        列出一些要点,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确保做到,虽然我们给不出项目有效执行的全部条件,但是我们肯定可以在长期的项目管理中提出一些要点,只要这些要点没有做到,项目就很难得到有效地实施

    • 有效执行的四个障碍

      • 目标不清

        • 目标不明确,不可衡量
        • 目标没有对齐,有偏差
        • 目标发生变化了,没有同步相关的人
      • 总负责人缺失

        • 三个问题

          • 项目涉及的各个团队是否都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
          • 负责人和所有项目组成员,是否都清楚个方面的负责人
          • 项目是否有唯一的总负责人,总负责人是否有效
        • 两个容易模糊的地方

          • 各负责人对于“负责”的理解不一致
          • 总负责人无效或缺失
      • 缺乏有效运转的机制

        • 问题

          • 某些管理者见识过某些优秀人的优秀表现,就过于迷信人的主动性和职业水平,一旦出现问题,总是觉得人不行。事实上,团队成员的能力水平是正态分布的,,即便是真的人不行,从不行到行也是需要过程的,此时就是管理者应该做事的时候
          • 人不行的时候,就喜欢用流程和机制。结果管理者就制定了全套的流程让团队遵循,由于学习和执行成本很高,,员工遵循起来很痛苦,因此导致流程机制睡大觉
        • 总结

          • 过于依赖人的主动性,缺乏流程和机制
          • 虽然有机制,但是没有人监督执行
          • 虽然有人监督执行,但是员工不愿意执行
      • 沟通不到位

        • 主动意识不足,沟通不够主动
        • 通报意识不足,没有通知所有相关人员
        • 闭环意识不足,广播出去了,就默认对方收到了
    • 有效执行的四个要素

      • 目标清晰
      • 责任明确
      • 机制健全
      • 沟通到位
  • 流程机制

    很多管理者一方面希望很多管理工作能够通过流程和机制来保障,从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;另一方面,又为大量的流程机制趴在文档里睡大觉而一筹莫展

    • 流程机制建立的步骤

      作为管理者,想让员工分担我们手头上的工作,要么靠梯队,要么靠流程机制

      • 所谓靠梯度,就是团队内部有胜任度非常高的人,可以帮我们搞定这件事
      • 所谓靠机制,就是设计一套方案,来专门应对某个场景出现的问题,用这套方案指导员工做好这类工作
      • 如果初衷是人才培养,那么去带着员工一起做,去培养梯队是合理的。但是如果初衷是减轻管理者的负担,那反而是应该靠机制。而且,培养梯队永远是远水,靠机制解决当下问题是近渴,多么良好的梯队都提到不了机制的作用
    • 授权机制建立的过程

      • 明确目标

        明确改机制是要解决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。
        机制的一大特点,就是场景化特性非常明显,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应对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产生的,例如服务报警机制

      • 提炼应对该场景的关键点

        从你和经验丰富的人身上提炼出应对该场景的关键环节,因此,如果有成功经验,这些关键点的提炼会容易很多。
        这里并不推荐去整理一个详细的操作文档,和一个步骤完整的文档相比,关键点提炼更为重要,这会让执行成本变低,也更具操作性。

      • 明确监督者

        也就是,由谁来确保机制的执行,以及在什么时候检查关键点,每个流程和机制的执行情况如何,谁来检查和确认

      • 评估操作成本

        确认该机制对执行者来说是可操作的,建立机制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工作,理想状态是实现管理事务的“自动驾驶”,如果建立机制会给执行者带来更高的操作成本,就需要反思这个机制的合理性

      • 形成共识

        和相关执行人沟通并取得共识

    • 流程机制建立的原则

      • 可操作性

        即简单原则,也就是说,机制要以最低的学习成本和操作成本为原则,这是最重要的原则,如果建立的机制不具备可操作性,那么即使管理者自我感觉再完美,能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越多,也要果断抛弃

      • 只打关键点

        建立流程机制,没必要对所有细节进行完整描述,没人喜欢长篇大论的文字,技术人尤其如此,你只需要告诉大家,在那几个关键的节点要做什么即可

      • 明确到人

        问责原则。各个关键点由谁来跟进,这个问题要有明确的约定,不能完全靠人的自觉性

      • 实用原则,要随着场景变化升级

        从工作中来,到工作中去。千万不要为了建立机制而建立机制,每一个机制都要有实用价值。
        由于机制都是有场景化特性的,当场景发生变化,机制也要升级。对于机制的重新审视和学习都意味着额外的开销,因此,每个机制的维护都是有成本的,如果没有随着场景变化而升级更新,就会成为没有意义的机制,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常见的:什么机制都有,但是执行效果都不好

    • 流程机制的常见问题

      • 机制是不是越多越好

        机制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少越好。这个和机制的简单原则,实用原则一脉相承。机制的建立并不会解决问题,对机制的执行才能解决问题,而机制的建立,执行和后期维护都是需要成本的,所以不要贪多

      • 人靠谱还是机制靠谱

        人的表现波动性比较大,机制的意义在于,当人不靠谱的时候,去保证做事的下限

      • 机制足够靠谱,是不是就不用激励了

        机制是保证做事的下限,并不能替代激励的作用

  • 如何高效执行

    曾经有位公司老板说,竞争对手的团队天天996,于是也想让自己的团队996。
    问题是,他希望通过996来达成什么目的。
    他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996,只是希望大家努力,至于要达成什么目的,他并不清楚。
    要记住,996只是手段,而手段必须为某个目的服务,目的还不明确的时候,手段的有效性是无法评判的。我们常常靠所谓的“理所当然”去做决策,往往达不到期待的效果,甚至事与愿违,唯一的效果就是阶段性的安慰

    • 高效执行=个体产能合作有效度方向有效度*工作时长

      很多管理者都把焦点放在了工作时长上,这就是一将无能,累死三军

      • 个体产能=实力意愿=能力培养员工激励

      • 合作有效度

        通过分工让大家劲往一处使,同时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信任和默契让团队有良好的协作水平

      • 方向有效度

        • 脱离目标谈执行的问题

          • 激励失效

            • 工作反复切换,之前的讨论评估设计开发都成了沉没成本
            • 时间越来越紧,挑战越来越大
            • 员工认为管理层没想清楚,质疑管理层能力
          • 协作失调

            • 明确而认知一致的目标,有助于保持统一的工作步调
            • 目标不清晰,会导致低效率沟通
          • 忙乱无效

            • 明确目标
            • 明确目标的衡量指标